作者:
時間:2020年04月02日
信息來源:
一場“無中生有”的教學“聚變”
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,春天的大學校園空空蕩蕩。而在天津大學機械工程教學實踐中心,工程圖學實驗室里卻是一番“人聲鼎沸”的景象:100多名學生正在試驗臺前體驗著《工程圖學》的實踐大課。
只見學生們一邊觀察機械結構和工作原理,一邊動手拆裝齒輪油泵零件。而大到教學樓,小到齒輪零件,都是通過虛擬仿真技術生成的,學生們人在家中,即可在線完成一系列實驗操作。
在這個特殊的“超長假期”,天津大學師生正依托虛擬仿真技術創(chuàng)新線上授課以及實驗教學方式,感受著一場“無中生有”的教學聚變,讓學生們“實驗不叫停,求知不掉線。”
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被譽為具有跨時代意義的“金課”。顧名思義,虛擬仿真課堂依托虛擬現(xiàn)實技術——利用計算機技術生成一個逼真的、具有視、聽、觸等多種感知的“模擬實驗室”。操作者能進入一個交互式三維虛擬現(xiàn)實環(huán)境,并與之產生互動。在這里,教師和學生可以最大限度地發(fā)揮“虛擬”優(yōu)勢,展現(xiàn)無法完成的復雜實驗,體驗實驗室難以實現(xiàn)的危險性甚至具有極端破壞性的實驗等,從而提高教學效果。
作為中國高校“新工科”建設的排頭兵,天津大學已經在大部分學院都開展了虛擬仿真教學項目,其中包括20個市級建設項目和5個國家級項目。如今,該校的四門“金課”入選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,位居全國前列。
天津大學機械學院《工程圖學》授課教師徐健介紹,工程圖學是工科類專業(yè)學生的必修課。新冠肺炎疫情以來,全校有上千名學生選了這門課。這些學生分布在全國20多個省份及境外各地,如今只需一根網線,學生們無論在世界哪個角落,都能通過線上平臺操作實驗器材,完成規(guī)定的教學任務。
“虛擬仿真技術給課堂帶來了不可思議的變化。”徐健發(fā)現(xiàn)這種全新教學模式也在激發(fā)學生們的創(chuàng)造力和學習興趣。
在虛擬仿真課堂里,所有抽象的知識點都變得具象化,書本上的零件和儀器統(tǒng)統(tǒng)“活”了起來,甚至可以讓學生們360度無死角地“把玩”。而課堂進度和隨堂測驗則變成了如同“游戲通關”一樣的小競賽。
有的富有想象力的學生,會順手將眼前的虛擬零件組裝成一個像模像樣的“燒烤機器人”,傳到朋友圈里炫耀一番。
在天津大學無障礙通用設計研究中心,一扇“神奇”的大門正在打開。
登錄電腦教學平臺,你立刻走進一個車水馬龍的虛擬城市。小學門口的馬路,養(yǎng)老院大廳的扶梯,醫(yī)院的走廊…學生們要按照“游戲通關規(guī)則”,在逼真的生活場景中實驗對比,從“第一視角”出發(fā),為老人、幼童和殘障人士設計引導標識,分析哪些圖案、顏色、尺度更醒目、更具有親和力。
“虛擬仿真實驗教學,是我們在中國通用無障礙領域創(chuàng)造的又一個‘第一’。”該中心主任王小榮說。成熟的無障礙環(huán)境是社會文明的標志之一,也最能體現(xiàn)一座城市、乃至一個國家的“溫度”。天津大學無障礙通用設計研究中心,是國內領先的無障礙領域綜合研究機構和新型國家智庫。他們編寫了全國第一本“無障礙”專業(yè)教材,系統(tǒng)開設了全國第一門無障礙本科專業(yè)課、研究生專業(yè)課、公共通識課。
“你不可能為了一個知識點,把所有學生領到醫(yī)院或者敬老院。”趙偉是《無障礙通用標識設計實驗虛擬仿真實驗》這門課程的主創(chuàng)教師之一。“以往,為了讓學生認識關鍵設計要素,我們要購買一大堆設備模擬不同環(huán)境下的人體障礙,而虛擬仿真技術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些傳統(tǒng)教學方式的困難。”
有學生評價,“換了個真實的視角,讓我一下子對殘障人士以及老人等弱勢群體的需求感同身受。”天津大學2017級建筑學院本科生林雨辰則發(fā)現(xiàn),那些關于樓梯應該多寬、臺階應該多高、指示牌應該掛在什么位置……書本上冷冰冰的知識點和數(shù)據(jù),仿佛都有了溫度。
三月伊始,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將《化工原理》系列等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資源免費向全國開放。全國各地的學生均可登錄平臺,使用所有的教學資源,在家里就可以“做實驗”。
“我們面向全國高校開放自己的’金課’,也是’硬課’,這其中既有首批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,也有天津市第一個化工類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。”天津大學化工學院負責人介紹,學生可以在線完成全部化工原理單元操作實驗,還可以體驗在實際實驗室很難實現(xiàn)的操作,比如參與對有毒、有害、易燃易爆等物質等處置。
“我們正在把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,作為實驗課程改革的著力點,正在成為‘新工科’建設和‘雙一流’建設中的利器。”天津大學副校長鞏金龍表示,下一步,該校要建設形成專業(yè)布局全覆蓋、教學效果優(yōu)良、開放共享有效的信息化實驗教學體系,努力與全國高校攜手,共同推進“智能+教育”的新模式。
來源:中國青年報
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我們
聲明: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。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。文章內容僅供參考,不構成投資建議。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(lián)系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,謝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