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桶通常是由許多塊木板箍成的,盛水量也是由這些木板共同決定的。若其中一塊木板很短,則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。這塊短板就成了這個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(短板效應)。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,只有換掉短板或將短板加長才可以。
面對激烈的競爭,保持自己的優(yōu)勢非常重要,不過也不要留下明顯的破綻和弱點,因為這些弱點往往更加致命,只要稍不留心,就很有可能讓競爭對手乘虛而入,甚至會面臨滅頂之災。關注自己的弱點并加以改進,并不是要求每個企業(yè)、每個人都要面面俱到,并不是要求所有方面都要做到最好,而是應該保持一種均衡,即在發(fā)展優(yōu)勢項目時,要懂得兼顧弱勢項目,這樣一來,整體的發(fā)展才不會被拖后腿。
新木桶理論
木桶理論是由勞倫斯·彼得(Laurence J.Peter)提出,指一只木桶想盛滿水,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。如果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,這只桶就無法盛滿水。是說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,并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,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。也可稱為短板效應。
而新木桶理論則將之進一步衍生。木桶能夠裝多少水,不光取決于最短的短板,更取決于木桶的有無縫隙。若有縫隙則木桶中的水,將逐漸從木桶中泄出。
也有另一種說法:上述兩種說法都是將木桶放在一個平面上。但把木桶放置在一個斜面上,木桶傾斜的方向的木板越長,則木桶內裝的水越多。我們把它稱為斜木桶原理。